金农网>商情
入网

海藻酸能迅速缓解僵苗黄叶卷叶落叶等缺素症

2017/09/06 10:44:35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产品名称:海藻纯精华素
主要成份及含量:海藻酸≥21g/L;N+P2O5+K2O≥100g/L;Cu+Fe+Zn+B≥8g/L
包装规格:100ml×40瓶   200ml×20瓶
产品特点:海藻纯精华素含海藻酸,并加入了细胞激动素、赤霉素、植物碱及陆生植物无法比拟的维生素(Vc、Vk、Ve)、四十余种矿物元素和十七种氨基酸等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激发细胞活力,增加光合产物,促进生长,植株健壮;提高产量10-30%。促进生根发芽,弱苗变壮苗,能迅速恢复赖苗、僵苗、黄叶、卷叶、落叶等缺素症。调节生理代谢,促进叶芽分化对茶叶提早成熟,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以及在茶叶保鲜和抵抗病虫害等方面均产生了明显作用。在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改善品质,增强抗病、抗寒、抗旱能力方面比常规叶面肥功效显著。
使用方法:
1、喷施:每次用本品稀释600-800倍液,在植物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喷施,每次间隔7天左右。
2、灌根:用本品稀释500倍液可灌根用。
3、浸种或拌种:用本品稀释600倍液。

以上信息由江苏瑞德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方式

人:
赵经理(男)
联系电话:
13770308801
手机号码:
13770308801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政编码:
222000
电子邮箱:
jsrdb2002@163.com
联系地址: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

金农网农业百科


  
  冬季水温低,鱼活动减少,摄食少,鱼病发生相对也少,因此鱼病的防治极易被人们忽视。其实,冬季也是鱼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如果不加强防范,就会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对高密度的鱼种越冬池的危害就更严重。现将冬季经常出现、危害性较大的几种鱼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赤皮病。本病由荧光假单胞菌侵染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所有鳍基部均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有“蛀鳍”现象,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甚至出现“开天窗”现象。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地独游于水面。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
  防治方法:(1)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强力菌毒杀”50毫升全池泼洒,每隔15天泼洒一次,可以起到预防效果;治疗时,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强力菌毒杀”100毫升全池泼洒,如病情严重,隔日再泼洒一次;(2)用“强力菌毒杀”药浴,浓度为0.3毫克/升,药浴10分钟。
  小瓜虫病。此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和鳃部引起。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等处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体消瘦,游动迟钝,浮于水面,有时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摩擦,不久即批死亡。
  防治方法:(1)预防时每亩水深1米用“杀虫星”10~15毫升稀释2000倍全池均匀泼洒;(2)治疗时每亩水深1米用“杀虫星”20毫升稀释2000倍全池均匀泼洒。
  粘孢子虫病。该病由粘孢子虫侵入引起。粘孢子虫往往大量侵袭皮肤、鳃瓣,寄生在鳃表皮组织里不断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灰白色的点状的胞囊,使鳃组织受破坏,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严重感染,使鱼致死。
  防治方法:预防:(1)用生石灰125千克/亩彻底清塘,以杀灭淤泥中的孢子;(2)用石灰氮100千克/亩清塘杀灭;(3)鱼种放养前,用500×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洗30分钟,或用500×10~6石灰氮悬浮液浸洗30分钟。治疗:(1)用0.5~1×10~6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连用2~3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治疗鲤鱼碘泡虫病有效;(2)用1~2×10~6灭孢灵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此病。
  萎瘪病。该病是由于缺乏营养引起的。病鱼表现为身体瘦弱,肋骨显露,头大尾小,游动无力,在天气晴朗的中午,常静止地浮于水面晒太阳,受惊时下沉缓慢,此病轻则影响鱼种质量,重则引起鱼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1)加强投饲管理,冬季不停食,只要水温上升到10℃,便继续投喂,一般以精料为主,投喂量占在池鱼体重3%~5%为宜;(2)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保健剂,如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克水产专用维生素C,可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增强摄食能力,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锚头蚤病。该病的病原体为多态锚头蚤、鲤锚头蚤、鲩锚头蚤等,主要寄生在鱼体上,使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影响吃食和呼吸,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可杀灭锚头蚤幼虫;(2)放养鱼种可用10~20×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30分钟;(3)用青松毛或枫杨树叶,每亩用药10~15千克,扎成5~6捆,挂在食场周围。

信息说明

类型:
供应信息
编码:
4435641785.shtml
标题:
海藻酸能迅速缓解僵苗黄叶卷叶落叶等缺素症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