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第五届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
会议认为,防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病虫害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修订后的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物名单,有利于植物检疫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会议指出,第四届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科学制定检疫名单,积极开展技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有效了减轻危害损失。据统计,近年来境内农业植物疫情年均防控面积8000多万亩,重大疫情在局部暴发危害态势得到遏制,每年挽回损失500亿元以上。二是有效延缓了疫情扩散。近5年来,累计铲除零星疫情点数百个,湖南张家界等地的红火蚁疫情得到根除,香蕉穿孔线虫、苜蓿黄萎病多年没有再次发生。三是有效服务了农业生产发展。各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年均实施产地检疫面积2100多万亩,实施调运检疫14万批次,涉及
种子270多万吨、苗木20多亿株,有力保障了国内种业发展和产业安全。
会议要求,审定委员会委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职责任务。一要发挥决策参谋作用,科学、公正、独立、客观地审定植物检疫名单。二要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协助配合做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三要支持重点疫情管控,开展检疫病虫快速鉴定、自动化监测、除害处理等应用技术攻关研究,为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来自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以及植物检疫机构的46名审定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