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频发的历史罕见天气以及我区中南部地区遭遇60年不遇极端干旱和全区病虫害偏重发生等严重灾害形势,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灾减灾,组织各地全力开展抗旱自救,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为保障我区粮食稳定生产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在旱情与病虫疫情发生关键期,每3天加密组织开展旱情和主要作物病虫害等监测与预警信息发布。6月-8月,连续对中部干旱区及南部山区旱作区发出不同程度旱情预警,为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抗旱措施提供技术支撑;6月17日、7月22日分别发出了警惕二代
玉米粘虫暴发危害和首发草地贪夜蛾的预警信息,各地迅速打响
玉米虫害保卫战,为全区精准防控赢得关键时间节点。监测调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瓜类果斑病、苹果蠹蛾、稻水象甲等重大疫情近30万亩,瓜类种(苗)检疫性病害实现全覆盖抽样检测,有效阻截了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我区的入侵与危害。全年发布《土壤墒情》24期、《植保情报》22期。
二是深入一线准确研判灾情发展。今年入夏以来,气温快速升高,全区高温日数创1961年以来新高,全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年份,其中中部干旱带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南部山区旱情进一步蔓延,旱作区露地局部区域极度干旱。紧盯旱情发展,组织技术人员多次深入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各地调查旱情,分析研判受灾情况,形成《中南部山区抗旱减损技术指导意见》《近期中南部地区旱情发展报告》,分级分区分作物制定抗旱救灾措施,强化抗旱减灾工作统筹指导督查,为政府抗旱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三是全力落实防灾减灾应急措施。为充分利用4月份有效降雨进行抢墒播种,组织技术人员赴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指导各地做好抢墒覆膜、耙耱、整地等备耕工作,通过抢墒早播每亩减损2-5成。针对4月到5月初大部地区出现频繁降雨,导致引、扬黄灌区
玉米板结,组织各地及时破除板结19.4万亩,确保
玉米苗全苗壮。在8月份旱情发展关键节点,指导各地充分利用现有水源调水补灌近13万亩,将干旱对粮食生产影响降到最低。在
玉米病虫害爆发之际,组织全区共投入植保无人机600多架次、电动弥雾机、烟雾机、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1000多台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力推进统防统治,迅速控制了粘虫等
玉米虫害暴发态势。组织开展检疫病虫害防控66.06万亩次,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全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4149.9万亩次,挽回粮食作物损失6.57亿公斤,蔬菜损失8.97亿公斤。
四是全面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在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等建设小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重点示范推广固糜22号、张杂谷13号、信农1号等优新品种,展示精量抗旱播种、渗水地膜精量穴播、大垄双行种植等先进技术,示范面积10万亩,盐池县荞麦平均增产50%以上,海原县示范区谷子亩增产64公斤,充分挖掘小杂粮产业抗旱增产潜力。在中南部山区因地制宜建立主要粮食作物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区14个,通过集成增施有机肥与保水剂扩容、覆膜保墒抑蒸、增施抗旱抗逆制剂等技术,带动全区推广旱作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技术158万亩,
玉米平均增产8.6-15.8%,马铃薯平均增产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