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22-01-13 09:52:36来源:全国农技中心作者:全国农技中心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结合水稻病虫基数、水稻栽培管理和品种布局、今冬明春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2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2.3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8.3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4.0亿亩次;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三化螟、水稻病毒病偏轻发生。
一、发生趋势
(一)虫害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南方稻区总体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1亿亩次。其中,白背飞虱在西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6亿亩次;褐飞虱在江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5亿亩次。
稻纵卷叶螟在江南、长江下游和华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2亿亩次。
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游和西南北部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0亿亩次。
三化螟在西南北部稻区中等发生,华南、西南的其他稻区偏轻至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000万亩次。
灰飞虱、大螟、稻秆潜蝇、粘虫、台湾稻螟、水稻跗线螨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次。
(二)病害
水稻纹枯病在江南、华南、长江中下游、西南北部和东北南部稻区偏重发生,西南南部和东北北部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亿亩次。
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东北主产区、南方丘陵山区和沿江沿淮等常发稻区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尤其感病品种重发风险高,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
稻曲病在南方和东北南部稻区总体中等发生,长江中下游沿江沿淮稻区存在偏重发生风险,全国发生面积3600万亩次。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稻区总体偏轻发生,华南东部和江南中部局部稻区存在中等发生风险,全国发生面积200万亩次。
水稻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根结线虫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全国发生面积6200万亩次。
二、预测依据
(一)钻蛀性害虫冬前基数高,常发性病害菌源充足各地冬前调查二化螟平均亩残虫量,江西达1.46万头,分别比2020年同期和2011-2020年均值增加1.9倍和2.2倍,其中永修达23.3万头,分别比2020年同期和2011-2020年均值增加9倍和3.2倍;湖南6553头,分别比2020年同期和2011-2020年均值增加20.1%和65.3%,其中18个县(市、区)过万头;西南北部、华南东部、长江中游和江淮稻区为1700-3500头,其中安徽沿江中西部和皖南东部8县达5500头-2.6万头,具备偏重至大发生的虫源基数。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在常发区菌源多年积累,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菌源基础。
(二)水稻种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华南和江南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南方稻区品种多样、栽培方式各异,导致播栽期长、生育期差异大、桥梁田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螟虫等害虫辗转为害。水稻品种以粗秆大穗型为主,易形成适温高湿郁闭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免耕、机收等轻简化农艺措施广泛推行,冬闲田多,残留稻茬高,有利于病虫越冬。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后期贪青,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三)水稻品种抗性总体偏弱,重大病虫抗药性发展东北稻区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现象普遍,其中黑龙江38个水稻主产县的139个主栽品种稻瘟病发病风险达较高级别的占59.0%;南方稻区优质稻、超级稻主推品种对稻瘟病、稻曲病抗性不强,增加了病害流行风险。据主产稻区定点监测,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抗性出现区域性升高,防治难度加大。植保无人机施药大面积推广,对褐飞虱、螟虫、纹枯病等茎基部病虫害防效不彻底,有利于病虫源积累。
(四)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2年1-2月,我国南方稻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部偏高1-2℃,有利于水稻病虫害越冬。春季,水稻主产区大部气温总体偏高、降水总体偏少,有利于水稻螟虫等钻蛀性害虫的发育繁殖和发生为害,对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流行有一定抑制作用。夏季,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东北、华南、西南地区西部稻区降水偏多,有利于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发生为害;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强度偏强,盛夏可能有北上台风,将进一步增大“两迁”害虫的迁飞扩散威胁以及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流行风险。
特别声明
- 1.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金农网网络用户在金农网自媒体中心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农网的观点或立场,金农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和存储空间。
- 2,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农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农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农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4,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5,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 6,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7,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0451-88003358 电子信箱:info#jinnong.cn(请把#换成@)